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
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
王逸舟教授
为企业CEO研修班的同学们讲授
《如何理解当代世界》
现将笔记整理如下
引子:从国际关系“黑天鹅”现象说起
“特朗普现象”证明了什么?
从苏联解体到“911事件”乃至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经济危机,无不提示现有理论与预测的重大缺失。
“战略意外”的频现,要求我们寻求更多的思考工具与角度,以便更好应对全球政治的不确定性。
不仅警惕旧式丛林法则的重演,同时重视人类向善和国际关系进步的线索,积极适应并引导格局的演变。
更多的尝试--
1,从历史中寻找启示
2,借用混沌理论、复杂性学说、概率思想等等,追踪各种新的不确定性
3,研究视野与命题,须从传统的国家间权力博弈转向新的世界政治复杂局面
二十世纪若干遗产的盘点
重大遗产:
两次世界大战
核武器的出现
联合国的诞生
两极格局兴衰
社会主义实验
全球化的力量
历史影响:
大国对抗的形态改变
战争形态的逐渐演变
国际制度的全球覆盖
多元时代的必然到来
两种路径的不同延伸
加速与停滞的周期性
伊斯兰弧带成为国际冲突的重大温床
非洲北部、中东、西亚、中亚和东南亚连为一体的弧型地带;
近50个穆斯林国家、10多亿人口、重要的资源产地和战略要津;
历史上曾与基督教民族有过严重的宗教冲突(“十字军东征”);
伊斯兰国的崛起:美国主导的反恐进程为何越反越恐?中东难民潮说明什么?
“全球安全与价值观的温度计”:伊斯兰与西方关系影响全球格局。
全球重要性指数:*****
国际冲突风险指数:*****
内部冲突风险指数:****
安全复杂性指数:*****
前苏联东欧地区持续裂变不稳
不断裂变的庞大地理区带
案例:地图上的改变与苏、南解体
当代苏俄的悲剧性命运
案例:社会内部的长期动荡与焦虑
国家体制转型的不同结局
案例:“顺产,难产和怪胎”的结局
美俄地缘政治较量持续损害国际关系
从科索沃危机、俄格战争、乌克兰问题到叙利亚事态
东亚地区显现的“创造性紧张”局面
东亚继续是全球公认的繁荣发展区域
局部海洋争端正演化为国际安全焦点
半岛核扩散与南北对抗阴影难于消除
中日“一山二虎”局面困扰整个区域
香港、台湾等地出现了困难停滞迹象
“创造性紧张”与中国崛起的冲击波
西方世界乏力却仍有优势、新兴国家机遇与挑战同在
西方地位双重性:问题解决与麻烦制造者;
国际体系双重特征:混杂多元的王道与霸道。
欧美国际公共产品举例:
1,英语和美元的全球通用
2,新疆域规范的先手制订
3,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创立
4,向国际机构提供的费用
5,向世界各地派遣和平队
6,在各大洋广泛安全巡逻
7,世界各地建立美国大学
8,建构不同层次战略盟友
新兴国家的优势与挑战:
新世纪金砖国家群体性崛起
变革与稳定的内外双重变奏
创造性介入,还是另起炉灶
优势提示:
1,经济贸易领域的优势
2,相对年轻的人口红利
3,制造业的快速与兴盛
劣势举例:
1,国际话语权不足
2,国际制度的后手
3,自身体制的缺失
大国角逐更多在“高边疆”展开
所谓高边疆(“战略新疆域”),指海洋、极地、空天、网络等领域,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主权疆界
高边疆代表大国竞争制高点,科技含量高、获益方式更为复杂多变
在科技交叉地带和领域展开,存在大的战略模糊性与不确定性
相关领域国际规则多半尚未确定,战略投入的先手获利机遇多
美国外交极地项目、俄罗斯北极军区和欧盟外交官培训计划案例
主要输赢在内不在外
例证:近25年中美两国轨迹的对照
美国:冷战结束后的“克林顿盛景”,救世主心态及干涉主义(布什主义的简短梳理)的膨胀;国内经济与社会问题的久拖不决;种族矛盾的沉荷难解;从全球方向的战略出击到逐步退却收缩(“特朗普新政”的本质解析)。
中国:上世纪90年代初时的难局;“南巡讲话”后的新气象;“入世”-“北京奥运”和中共“十八大”的三个里程碑;从“韬光养晦”的自我克制到“一带一路”的全球进发态势。
探讨:大国战略出击和收缩的利弊成因
在国际体系里面,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与外部利益的获取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的眼界、社会和谐程度、经济成长与公正性的持续推进、本国民心的向背等因素。瑞士和北欧诸小国的国际高排位,不光是外交家和国务活动的结果,更是它们内部高水平现代化的某种折射。
历史经验和理论逻辑都证明:大国与中小国家的区别之一是,外交方略固然有显著影响,但主要输赢在内不在外。
结语:中国与世界的全新态势
3.0版中国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动能之一
中国面临着提升地位、贡献世界的良机